2025年08月12日
微信

观点 | 谁在走进神学院?基层神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出路

作者: 石伊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8月12日 14:07 |
播放

王牧师——一位来自西北某城市的三代基督徒家庭的基层牧者,他与妻子共同管理一间小型教会。他在多年的服事中深刻体会到神学学习的重要性。

神学学习的必要性

王牧师认为:“若不去读神学,会在培训门徒或者做教导上遇到很多瓶颈,比如面对许多文化差异就没有办法解答。知识面达不到一定程度,心胸没法打开,看问题容易钻牛角尖。我们真的不能变成坐井观天、夜郎自大的人。”

在国内应试教育的环境下,许多人很擅长考试,甚至将学习考试变成了一种专业事项。就如有人宁愿辞职花费整年的时间,租住在名校附近,蹭听名校课程,蹭上名校的自习室,只为考上某名校的研究生;许多考证、考公专业户大有人在。他们将学习视为获取成功、考取文凭或赢得晋升的一种手段。

但王牧师强调,我们学习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赚取今生的福利。我们学习神学,单纯是为了更加完备地认识上帝,能够事奉祂。

谁在进入神学院?

过去,王牧师曾期望神学院招收最优秀、最有知识的人才。因为,圣书记录以色列民献祭时,要求人们不要拿那些残疾的、有病的献上,而是将头生的、最好的献上。上帝所要的是最好的。

但现实却大相径庭。他发现,许多神学生是“被社会剩下的人”——包括学业受挫者、少数民族青年,甚至“问题少年”。

“那些好的、聪明的都去哪里了?全去名校了,还有好多出国了,他们没有时间追求信仰。”这一现象让他一度对神学教育现状充满着批判与失望。

但他也不断反思这一真实的现状。圣书的教导是“你摆设筵席,领那贫穷的、残废的、瞎眼的、瘸腿的来“王牧师说:“那剩下的就是这些人,但他们也得有出路。因为耶稣说,我来不是召义人,而是来罪人。而且保罗也说蒙召有智慧的、有能力的不多。试想这些看似‘剩下的人’如果连教会都不要,他们进入社会就会沦为底层。他们一旦还能够来到教会,人生是有盼望的。”

王牧师提到一个案例:在西南某少数民族地区,许多青少年在完成了义务教育后立即陷入迷茫,他们既无升学机会,也缺乏职业技能,自己不知道能做什么,父母也没有教育的概念。最后,这些年轻人要不然就辍学在家蹲着,要不然去社会瞎混。但这些年轻人人格还不完全,也缺乏分辨力,往往一入社会似海深,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。后来,有一位弟兄在当地创办了神学院,专门招收这些年轻人。几年后,毕业生大多数成为教会的重要同工。

类似地,一位弟兄无奈地将自己不爱学习,到处惹事的“问题孩子”送去读了神学。不多久,他却意外地发现孩子变了。现在,这位少年已从神学院毕业回到老家,他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未来的服事方向和对象,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事工,并通过乐器行自己养家赚钱。

“这位弟兄给我的震动很大。”王牧师说,“现实中的确是好的人都走了,但剩下的这些人如果教会不去培养,他们的未来又怎么办呢?”

神学教育的适应性

对于“读神学是否需要全时间投入”的问题,王牧师持开放态度。他认为,神学学习完全可以与事工并行,尤其是随着网络课程的普及,时间安排变得更加灵活,学习变得更加容易。

“如果真的有时间压力,还可以想办法去参加一些神学网络培训等,这些并不会与手头忙碌的事工产生冲突。”王牧师说道。

他自己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,他说:“如果有机会的话,希望能接受更高水平的培养。我希望自己多多学习,未来可以成为一个训练门徒的人。”

教会的责任与机遇

王牧师每年都会走访不同的地区,观察基层教会的需求。他深感中国基层教会正面临着人才储备的挑战。但他也看到了神学教育的价值,“中国教会现在要储备人才。”他说。

对于那些被社会边缘化、缺乏出路的年轻人,教会或许能提供一条新的路径。正如那位曾经的“问题少年”通过学习神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一样,神学教育不仅关乎信仰,也可能成为社会关怀的一部分。


立场声明

CT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CT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CT”的文章权归CT所有。未经CT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(010-82233254)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jidushibao2013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